您的位置:首页 > 徽派文化

试析徽派建筑设计研究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3-09-15 09:09:01    浏览次数:    作者:徽派建筑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此句不但表明了徽派建筑的发源地——皖南徽州拥有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且历史源远流长,徽派建筑文化更是无与伦比。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流派中最重要的派别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古徽州地区。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人们称作“徽州古建三绝”,在中外建筑领域都有很高的名声与赞誉。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淀给予了这里独特的文化气息,成就了它的古朴、自然、典雅的品格,而这些文化上的特征也扎根在徽派建筑特色之中。徽派民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人们模仿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宏村,西递相继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皖南己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观光之地,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人们对徽派建筑文化的深刻认识。徽派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经济、技术的载体己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在众多的追求“欧美”、“口韩”的今天,探索地域文化特征,保护地方特色,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徽派设计院主要针对徽派建筑研究与传承进行研究,主要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以及徽派建筑的一些重要的构成元素,例如“徽州三雕”以及与其他建筑相比独有的建筑特色。

  1 建筑历史背景与特色

  1.1历史渊源  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自汉代开始,中原大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长的气候地理环境。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徽州古民居,正是这种古越人巢居建筑——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在明朝的时候,徽派建筑仍然是楼居模式,主要活动在楼上,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是1:2。到了清朝的时候,徽式建筑基本上接受了北方四合院活动主要在楼下的特征,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是2: 1;但还是保留着巢居的特征,如:将中堂完全开敞和天井相连,有利于更好地通风;天井的比例跟北方四合院大不一样,瘦高狭小,以便于避免夏日的烈日照射,形成拔风的烟囱效应,适应炎热的气候。

  徽州建筑文化的发达并非纯属偶然,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贾儒”特征的徽商的崛起。徽商来自汉、越交融的背景,因地狭人稀而外出经商,从而养成了外向的性格;他们一方面是商人,但是另一方面亦是读书人,极其重视思想文化教育,故徽商身上又体现了儒人的典雅与深沉。深厚的文化促成、促进了徽商的良品经营和开放精神,稳增的经济又推动文化的不断进步、并使财富日益集中。此外,徽式建筑的成型、扩大还得益于明清时期政府的抑商政策。徽商在经营中所积累的商业资本,既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又受着中国自古以来的“衣锦还乡”传统思想的左右,便把所积累的大部分钱财用于建筑房屋的工程之中。由于徽商们走来闯北,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甚而受到当时明清皇宫建筑群体宏伟辉煌气势的影响,所以当他们在家乡大兴土木,为自己建筑住宅的过程中,就特别讲究与追求房屋气势的宏大与质量的完美。

  1.2 建筑特色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微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1.3 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