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徽派文化

中式徽派风格设计彰显风土人情

发布时间:2023-03-30 10:33:57    浏览次数:    作者: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流派,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瓦白墙、清砖门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色泽典推堪为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因其经典的特色,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晋级装饰抽取徽派的意念,将黑瓦白墙以创新的手法引入室内,运用苏州园林“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徽派的马头墙与铁艺结合,丰富了空间的节奏层次,将新中式徽派的理念表露无遗。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明中期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全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文化主要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礼教文化讲究中庸、秩序、三纲五常、等级尊卑的观念,在民居布局、室内家具布置以及家庭成员的活动区域划分等方面均有体现。例如空间布局上,以厅堂为中心,两侧对称布置厢房。平面布局对称方正,井然有序,其中的主要空间都串联布在纵向的主轴线上,次要空间并联一旁,正厅堂一般设在中间一进或最后一进,体现其位置的重要性。

  空间的流动可通过轴线关系来表达,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直接的实体围合进行导引,如曲折的街道、相套的院落;一种是对心理上空间流动的导引,如视线的对景与转换。空间的渗透在徽州村落中主要表现为人工环境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穿插和开敞空间的设置。比如开窗和天井庭院的设置,“方隔孔窍,或在宅外,或在宅内,能引八风而入”,寻求天气、地气的阴阳交融,从而在生理、心理上起着放松空间,取得宽松、开敞、通透的效果,实现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转换。

  徽派建筑正立面强调左右对称,有一套比较程式化的设计手法。正面墙体呈水平直线,或者两侧高墙向内中心递降形成井口,这样不仅有利于住宅内部采光通风,而且很自然的将人的视线集中到入口。大门是外墙装饰的重点,一般住宅用门罩,比较富裕或要求高档的人家则用门楼。

  门扇外侧贴地有门槛,称为“门扶盏”。外墙几乎不形窗,尤其是底层,这是出于防盗的需要。墙上有时开小窗数处,均以水磨砖制框,上部加砖檐。俗称窗眉。

  徽派民居的结构形式有着十分突出的地方特点。底层与楼层的空间高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发不变化,底层由矮于楼层逐渐向高于楼层演化;房屋结构虽然也是采用常见的木构架,但穿斗式梁和月梁式梁架有机混合使用是徽州住宅结构的显著特点之一。

  小型住宅用穿斗式梁架,或局部用双步梁架,因为柱、枋太多,室内不能形式连通的大房间;一般大型的明代住宅多为九檩进深,明间檐柱与金柱之间采用月梁式双步梁。双步梁上用驼峰承托栌斗,斗旁出栱承托单步梁头。 梁架中的丁头栱、叉手、平盘斗等均雕成莲瓣或花卉等图案,十分华丽。住宅砖石结构处理亦很有特色,柱础为石制,一些明代住宅还有使用木质的做法,以防止潮气沿立柱纵向侵入柱体。

  地面处理中一般较小住宅用墙砖侧铺,较大的住宅则以方砖正铺或斜铺。在楼面做法上,明代一般在梁上架格栅铺木板,清代大多不用格栅,而将楼板增厚直接铺装。不少住宅楼面还会选择铺方砖,以发挥其防火、隔音的功效。天井以石板铺地,明代用下沉方式,深如池状。有些住宅则在天井居中架石为梁,便于行走。以后逐渐变浅,几乎与门屋地坪同高。天井四周置盖板明沟,并与住宅下水道相通。

  外墙砌砖,多为空斗,砖很薄,中填以碎石泥土或土墼。屋面以方椽承望砖或望板,上覆小青瓦,檐口处底瓦用滴水,盖瓦用花沿,花沿下用沟头。 坡度一般较缓和,略有举折。门窗装饰是徽州建筑文化理念、技艺和经济水平的反映。门窗主要有隔扇、槛窗、“落地明”“花窗”和"天头“等。

  徽派建筑营造技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它融合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成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由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存在差异,各有关地区对徽派建筑营造技艺的理解和应用不尽相同,使得大部分设计精髓和工艺逐渐跑偏和遗失。徽派建筑作为中华文化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体系,不管从文化,还是艺术各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传承。